人物骑象

原石存放在滕州汉画像石馆负一层石室厅。出土于滕州市羊庄北台村,年代为东汉时期,雕刻技法为浅浮雕。骑象七人,其中大象背上七人皆作侧面像,最前方一人执钩,状似回首后顾。人物仅浮雕轮廓,未细打磨,无明显冠饰或发式,但后面四人后脑有粗略的披发线条。
虽然中原象在汉代已然绝迹,但皇家苑囿仍有西域、南方越人进贡的大象。《汉书·西域传》记载汉武帝通西域后,“巨象、狮子、猛犬、大雀之群食于外囿”,并广开上林苑。汉赋亦见帝王主持娱乐性或军事性狩猎活动中大象的描写,如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云:“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?……其兽则庸旄貘牦,沈牛麈麋,赤首圜,穷奇象犀。”又云:“天子校猎,乘镂象。”扬雄《羽猎赋》亦云:“及至获夷之徒……履般首,带修蛇,钩赤豹,牵象犀。”又张衡《西京赋》写到:“上林禁苑,跨谷弥阜……鼻赤象,圈巨狿,揸狒猬。”特别是在汉武帝讨伐匈奴过程中,为战备所需,原本游乐性质的畋猎活动转变成具军事训练性质的校猎。此制在东汉一朝仍有延续,特别是政局动荡、边患不断之际更甚。因此,以狩猎为题材的画像石中出现的大象,应是校猎场合的众多猛兽之一。
象在汉代也是祥瑞动物的代表之一,尤其是白象,主要象征君主贤能、政治清明、天下太平、长生不死。汉代
纬书《孝经援神契》云:“神灵滋液,百宝为用,白象至。”《开元占经·禽兽占》引南朝梁孙柔之《瑞应图》云:“王者政教行于四方,则白象至。”又云:“王者自养有道,则白象负不死药来。”因此在汉画像石中,象作为骑乘、祥瑞之物出现,表现了汉时人物对象的特别喜爱,也有吉祥、成仙之意。
汉画像石是无声的画,有形的诗,它是两千年前图画式的信息库,它是汉代先民留给后代的石上史诗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:唯汉人石刻,深沉雄大。汉画像石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