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阜阳市博物馆和滕州市汉画像石馆联合举办的《江淮风韵 “见”礼神工--阜阳非遗大师剪纸精品展》明日在我馆开展。本次展览共展出60余幅作品,供广大观众欣赏。展期将持续至6月28日。
两馆工作人员紧锣密鼓布展
关于阜阳剪纸文化
阜阳剪纸历史悠久,民间称作“剪花”、“绞花子”、“剃样子”,其创作工具简单、作者广泛、易于传承,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。目前所能见到的年代最早的阜阳剪纸,是收藏于阜阳博物馆的晚清“兰桥会”、“牛郎织女”、“祭塔”等。民国时期,剪纸创作是阜阳地区城乡妇女必修的生活课,走村串户的剪纸“剃样儿”成为民间艺人的谋生手段,阜阳博物馆徐氏宗祠剪纸、武少屏剪纸作品等,是此期阜阳剪纸的代表作。
新中国成立后,阜阳城乡活跃着一大批剪纸创作人,程建礼、王家和、贾培秀、陈之仁、朱堃英、刘兰英等都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优秀剪纸艺术家。此期剪纸创作除传承传统题材外,开始大量融入讴歌新时代、反映新生活的内容,逐渐形成了形式多样、内涵丰富、技法精湛、粗犷豪放与细腻内敛风格兼容的地域特色。2008年阜阳剪纸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,阜阳界首市、颍州区命名为“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”。
程建礼(1921-2006),男,安徽阜阳市颍东区正午镇程圩村人,中国剪纸学会理事,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。作品风格兼有南方的灵气线条与北方粗犷的造型,不受解剖、透视、比例关系的约束,对背景不做全景式刻画,而是凭借着深刻的洞察力和朴素的审美观,用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、规律、法则对要表现的主题进行理想化的塑造,呈现出朴实简约、古拙雄浑、浑然天成的艺术美。作品被中国美术馆、南京孔雀园、阜阳档案馆、阜阳博物馆等机构收藏。
程建礼创作剪纸,凭着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惯无拘无束的表达理想和愿望,天然真趣是其最高境界。作品表达的纯真感情,具有清新的原始趣味和充满活力的野性美。中央美院教授吕胜中先生评价说“程建礼的剪纸作品,用线果敢应变、大刀阔斧、粗犷中含有细微,堪称男性剪纸艺术家的高手”。著名剪纸理论家靳之林教授称程建礼作品为“大家手笔”。中国诗酒书画协会,诗书画院娄德平院长评价程建礼一生“依仁游艺志道据德”。
程建礼先生是阜阳地区原生态剪纸创作艺人中的杰出代表人物,他舞动剪刀,悠然自得哼着自编的剪纸小调,不经意间,一幅幅作品便神奇地展现在世人面前,郭沫若先生评价民间剪纸“一剪之巧夺神工,美在人间永不朽”的名句,可视为程建礼先生一生创作生涯的写照。
安徽省阜阳博物馆创建于大跃进的1958年,是国内较早建立的地、市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。六十年代初,在有关部门的建议下,展览馆改名为阜阳历史博物馆,1963年郭沫若老先生应邀题写了“安徽省阜阳专区博物馆”馆名。
阜阳博物馆精品荟萃,收藏甚丰,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四十七件,二级文物数百件,现在藏品万余件,主要特点是以地方历史文物为主,品类较齐全,许多精品均有较高的历史、艺术和科学价值。藏品可分为古生物化石、青铜器、陶瓷器、竹简、玉石器、书法绘画等十几类,有代表性的文物有商代龙虎铜尊(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),战国楚“郢大”铜墙铁壁量,西汉青铜辟邪,王莽暑期颂扬“井田制”青铜镜等堪称稀世之宝。
2018年9月,经中国博物馆协会决定同意阜阳市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。